“前面恐怖,后面催泪”,这是大多数读者看完姜草漫画《照明商店》后给出的评价。这部漫画在豆瓣获得了9.2分的超高分数。
根据该漫画改编的同名电影《照明商店》,将于12月8日全国上映,由蔡耳朵执导,章若楠、白宇帆领衔主演,讲述一间“照明商店”长年亮着灯,神秘的老板(刘奕君饰)细心擦拭着每一个灯泡,形形的客人络绎不绝。护士许念(章若楠饰)和男友郑满(白宇帆饰)搬进了商店附近的公寓。她渐渐发现,这里的每一个人,心底都有一个不可言说的秘密……
电影遵循了漫画“前半段吓死,后半段哭死”的结构,尽量保留了漫画中的经典元素,比如指甲长反,“鬼影”等名场面,用一步步的反转消解之前的惊悚,最终变成一个温情治愈的感人故事。新京报采访该片导演蔡耳朵,请他讲述这一部优秀的电影创作的幕后故事。他表示,他和创作团队在改编过程中,想尽最大可能保持原漫画带给观众的最初感动,在这个前提下,再做一些本土化处理,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。
学生时期的蔡耳朵是《生活大爆炸》的忠实粉丝,她与剧中主人公谢耳朵有一些相似之处,尤其在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影视作品时总是滔滔不绝。曾经有一次,她的室友实在受不了,开玩笑说:“别再说了,你简直就是蔡耳朵本人。”从那以后,她就将蔡耳朵作为微信昵称。随着她开始涉足影视行业,慢慢的变多的同行也开始亲切地称她为蔡耳朵。
进入电影行业,蔡耳朵从基层做起,做了几年场记,后来在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》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《我和我的家乡》《八佰》等电影中做了多年执行导演。她很享受拍戏的过程,但并没明确自己一定要做导演,遇到《照明商店》这一个项目,对她来说算是“水到渠成的事”。
2021年,蔡耳朵导演遇到了一个新机会,制片人将《照明商店》原著漫画推荐给她,问她有没有兴趣拍成电影。蔡耳朵平时没有看漫画的习惯,但看《照明商店》漫画时,却被吸引住了,“前半段吓死,但又忍不住往下看,后半段恍然大悟。每一段生离死别都哭死”。蔡耳朵决定接下这一个项目,试着做一下。
看完漫画之后,蔡耳朵的第一个想法是按原漫画来拍,也尝试过这样的大纲,但是后来发现这条路行不通。因为漫画是偏章回体的结构,是散点叙事,这比较符合漫画迷看书的习惯,能吊起读者的胃口,但如果按着这种结构可以进行影视化改编,就有悖观众的观影习惯。
蔡耳朵举了一个例子,金庸的小说《天龙八部》,第一部分讲段誉,第二部分讲乔峰,第三部分讲虚竹,前面三人之间就没有交集,到最后三个人物才交互在一起。但在影视剧中,三条人物线很早就有了交集。
所以,蔡耳朵和编剧对漫画的章回体结构做了重新的梳理,以章若楠饰演的许念这个人物为视点,牵引观众看进去,慢慢展开这个故事。
蔡耳朵觉得,在改编过程中最难的是如何将漫画的语境放到电影的土壤中。漫画中有很多二次元、“很飞”的设定,也是它的经典之处,比如有人指甲长在手心里,有人浑身在流沙,有人身后有“鬼影”,这些都是漫画中很有想象力的“名场面”,要保留,但也要让没有看过漫画的观众能够很舒服地理解它。
“我不想把它拍成一部奇幻片,那样观众很难有情感共鸣,还是要放在一个偏现实主义语境中”,蔡耳朵说,要让观众相信这些人都是真的,即便看到有人指甲长反,也不会太跳戏。在蔡耳朵看来,虚实结合的语境转换也很重要,比如电影结尾,肇事司机回光返照,一个镜头摇上去,云开雾散,镜头再摇下来之后,司机已经化成沙飞走了,这种有点儿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,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要在虚实之间掌握好一个尺度。
在改编过程中,蔡耳朵和团队想尽最大可能保持原漫画带给观众的最初感动,在这个前提下,再做一些本土化处理,大多分布在在人物背景和人物关系的调整上。
比如,朱小梅(柳岩饰)和珠珠(陈思诺饰)这条母女线,团队给朱小梅设定了一个单亲妈妈的背景,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,开了一家服装店,过得挺辛苦,但同时她还挺臭美,爱打扮自己。还有刘雨珊和姐姐那条线,两人吵架是因为姐姐那天要回老家,有一个简单的拌嘴。
“给每个人物关系赋予了一些现实逻辑,比较本土化的、更容易引起大家共鸣的点”,蔡耳朵说,其实是希望观众觉得他们就像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,包括许念这一个角色,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护士,一个20多岁跟男朋友同居并打算结婚的女孩。或许,观众都能在片中每个角色身上寻找自我的对照。
电影中展开了情侣、母女、父子等多种情感关系的生死离别,导演蔡耳朵想“做得普世一点”。片中有位走不出巷子的老人江老师,他有一个中年儿子。儿子上有老下有小,对父亲很好,将其送到一个很好的疗养院。父亲出车祸之后,儿子心急如焚,一直在找肇事司机,做了很多中年儿子该做的事情。“江老师到底走不出去的是什么?”在蔡耳朵看来,老人只是希望儿女多回来陪他吃个饭,而不是每天给他很多物质上的东西,“这其实是我们很想表达的一个比较贴合中国传统家庭的价值观”。
片中还有一位肇事司机,是蔡耳朵十分喜爱的一个人物,漫画中也有这个人。蔡耳朵觉得,这个人物尽量留白一些可能会更好,就没有给他设定人物关系,他可能是谁的丈夫、儿子、父亲,从一个小地方到城市打拼,没有家属,没有人记住他,就像最后化成沙子一样离开这样一个世界。虽然他作为肇事者要对事故负全责,造成了很多家庭的破碎,但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,在异世界里一直在完成他的救赎,让人唏嘘。
姜草的原版漫画《照明商店》在中国拥有大量漫画粉丝,并且口碑相当高,豆瓣评分高达9.2分。蔡耳朵和编剧一方面要尽量保留原漫画的一些经典元素和人物关系,并且要照顾到没有看过漫画作品的观众。
漫画读者的受众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固定,想象力和思维都比较“飞”,而电影观众的年龄层分布会更广一点,在改编过程中要对一些设定进行解构和重组。
比如,电影中朱小梅的设定是指甲长在手心,在漫画中这个人物的设定是无法开口说话的,她一直用一些身体语言让自己的女儿去拿灯泡。为了加强戏剧表演的张力,编剧把原漫画中白衣女的“反甲”设定与朱小梅做了融合,她和另外的角色产生交流,也给出了合理解释——她在出车祸之后,为了救女儿用手扒沙子将指甲弄坏了。
而原漫画第一话“公交车站”中的白衣女和眼镜男这组关系,因为电影篇幅原因,导演忍痛舍弃了,只是作为影片开篇的一个小故事。蔡耳朵说,为了弥补漫画迷的遗憾,开场郑恺和海陆这场戏,在服化道美术场景,甚至连分镜都是按照漫画拍的,“我们索性让他俩穿了一样的衣服,做了一样的公车牌,重现了漫画中的场景”。
在影片开篇,这场戏是通过两个小护士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的。而结尾彩蛋中,白衣女和眼镜男这组关系与开篇做了一个呼应。这也是导演基于原著设定做的保留,希望可以唤醒更多原作粉丝的回忆。对于这组人物关系,蔡耳朵也有自己的见解,很多人觉得,白衣女想要害眼镜男,其实两人是一对恋人,眼镜男出车祸受伤,肚子上有一个伤口,白衣女就不停地给他缝合伤口,一直陪伴在爱人身边。和其他人物关系一样,这也是一个惊悚开头,最终以温情收尾的故事。
电影中,一场车祸让孩子失去了母亲、儿子失去了父亲、恋人失去了伴侣。蔡耳朵说,影片很难为观众传达某种生死观,这个主题太宏大了,只能从一些角度,将一些感悟传递给观众。
蔡耳朵觉得,生老病死这件事情很多人都会遇到,可能年纪稍大一些的观众,看完影片后,会有一种释然感,就像片中的许念一样,最初没有很好的方法接受男友的离去,一直到她经历了小梅姐、雨珊姐、江老师,还有肇事司机这几组人物的各自选择和生离死别的过程,最终反向治愈了她,才能够打开心结,勇敢去面对爱人的离去。而对于一些还没有经历过悲痛的朋友,蔡耳朵想让他们看完影片后,要好好珍惜当下,经常跟父母打个电话,陪他们聊聊天,不要失去了才觉得遗憾。
在之前的一次电影路演中,蔡耳朵对一位观众印象很深。当时有个男孩在映后站起来说,看完电影特别想给妈妈打个电话。蔡耳朵说,你现在就打。然后,那个男孩当着很多观众的面给妈妈打了个电话,很不好意思地说了“在外面挺想你的”。
蔡耳朵很喜欢电影《照明商店》中的两句广告语,一个是“每一个你害怕的‘鬼’,都是别人日思夜想的人”,另一个是“灯会熄灭,爱永远发光”。她希望每位观众都能在电影中寻找自我代入的角色,治愈到观众,给观众勇气。“至少看完影片之后,好好珍惜当下,多给妈妈打个电话,也是非常欣慰的一件事”。
新京报:电影前后风格很不一样,前面很恐怖,后面很治愈,影片的拍摄顺序是如何的?
蔡耳朵:我当时其实是给统筹和导演组一个指令,希望尽可能地先拍前面惊悚的部分,再拍后面温情的部分。技术部门尽量按这样的顺序去控制,当然中间也会有一些因为场景原因,不是顺拍,但大的拍摄逻辑不变,这样演员自己有一些小的设计可以勾连到。
蔡耳朵:我当时跟编剧、摄影、音乐,都聊过这样的一个问题。我希望在剧本、镜头和音效设定上,不要让观众捂着眼睛看,而是揪着心看。我不要那种虚张声势、一惊一乍,我们最终不是为了吓唬观众去拍这么一部戏,这部戏最初打动我们的是前面这些诡异的事件,是由于这帮人找不到家了,他们想去却又不敢跟另一半告别,才幻化成了一些貌似很可怕的行为。
蔡耳朵:只有闪回部分,比如说服装店、电影院是真的,实景很少。这部戏其实90%都是搭的景,整个照明商店和那条街都是在一个万米棚里面搭建的。那栋公寓楼其实是一个老楼改建的,老楼其实只有一面,我们改建了这一面,后面全是绿幕合成的。包括天台吃饭那场戏,也都是搭建的,再结合一些视效。观众可能很多地方都看不出来,只能说视效做得太逼真,要给他们“加鸡腿”。
新京报:你之前做副导演的时候就和柳岩合作了,能谈一下你们两人的第二次合作感受吗?
蔡耳朵:当时她饰演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》里的燕子,我是那部戏的副导演,而且我还串过一场戏,在里面演柳岩的室友,只有一秒钟不到。而现在我俩都成长了,她成了会照顾女儿的妈妈,我也从一个副导演,变成一个能尝试去探讨生死的治愈系导演。
蔡耳朵:我做执行导演多年,已经很习惯剧组的运营、统筹规划。所以做导演的时候,技术层面对我来说是比较熟悉的领域,我习惯在拍摄之前把所有技术层面的东西都测试完毕,才会去拍这场戏。这个确实是多年做执行导演的一个经验总结,不会有到了现场发现这场戏不知道该怎么拍的情况,这是不允许的。
如果这场戏有困难,比如说车祸新闻报道那场戏,因为要封一个十字路口,有很多群演,又要洒水制造下雨效果,我们肯定要开制作会,讨论怎么拍,哪些演员先进,哪些后进。这些戏对我来讲反而相对容易一点儿,跟我以前做的工作没有过大区别。我更多的时间是和演员探讨表演、情感的细腻程度,这让我觉得很享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