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,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召开深化改革工作会,吹响了集团公司全线转变思维、凝聚共识、跨越发展的冲锋号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计算所认真领会、快速行动,对正对标找差距、找根因,以讲政治的高度落实集团公司深化改革的新部署,以改革创新与质效提升为快速推进现代航空工业体系建设蓄势赋能。
以更大的定力抓落实、求实效。计算所在通用飞机机载电子系统领域多次荣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,积累了大量系统开发、集成、验证、适航和安全性评估等方面的宝贵经验,建成了完备的民机设计保证、质量管理和民机维修体系,已成为国内通用飞机机载电子系统的一级供应商。凭借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独特优势和不懈努力,计算所已有7型产品完成CTSO取证,12型产品完成随机取证。2024年7月,计算所获民航西北局正式颁发的CCAR-145维修许可证。
以更多的硬招增动力、激活力。计算所敏锐识别机遇,凭借在通用飞机机载电子系统方面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,积极走访国内低空航空器头部公司,开展战略合作,与时的科技、白鲸航线等签署了系统研制合同;积极拓展市场业务,面向eVTOL飞行器、载人飞行器、大型无人机、民用特种飞机配套通用飞机航空电子系统和任务系统加改装服务,大量的新订单为低空经济产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,拉动供应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目前,计算所在低空经济领域已形成较完备的研制、适航、创新体系,致力于推动新兴起的产业的持续发展。
加强创新组织建设,压实责任加大奖励。计算所推动由两级创新体系向三级创新体系的转变,聚力新建15个“小而美”、“小而全”科学技术创新单元,使创新单元数量由原先的22个增加至37个,增长68%;依托创新单元,积极探索编译器等难点技术领域;滚动完善科学技术创新规划,发布以“创新产出”为导向的年度创新计划,压实“一专业一合作”开放创新要求;所党委与基层单位签订年度创新责任状,涵盖54项产品、77项技术,压实科学技术创新责任;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力度,营造创新文化氛围,每季度开展一次创新成果征集和评选,对取得优秀技术成果的团队进行表彰,单项奖金最高30万元。
建设评价激励体系,激发全员创新活力。计算所构建包含干部、管理、技术、技能4个序列7层13级33档的职级体系,破解职业倦怠期问题,为干部职员搭好职业发展的梯子;建立全员积分制绩效管理体系,发挥指挥棒、红绿灯、测量尺作用,构建要求明确、有据可循、多劳多得的业绩评价体系,形成员工与组织同向、同心、同力的协同发展局面。
加大创新人才引进,优化专业总师队伍。计算所通过加大专业方面技术人员招聘力度,三年共计引入560名硕博士,其中社招成熟人才156名,近三年博士数量翻了一倍,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;持续优化专业总师队伍结构,推动总师队伍年轻化,选拔专业总师助理,任命项目副总师,总师队伍由原来的13名扩充至151名;其中45岁以下副总师占比76.8%,平均岁数从52岁降低至41岁,有效解决了原有专业副总师疲于救火、疏于创新等问题。
以“等不起”的紧迫感抓牢“本质安全”。计算所坚持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,通过前沿颠覆技术、计算技术、工业技术等领域全方面推进先进的技术研究,实现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,成功推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新产品;聚焦用户需求、贯彻正向设计,计算所全面推行技术协议、产品需求、产品方案和详细设计的在线同行评审,充分识别需求,确保需求正确、完整并有效传递,以系统工程思维贯彻一次把事情做对的“零缺陷”理念,满足用户的全生命周期需求。
以“慢不得”的危机感抓牢“本质安全”。计算所建立设计仿真与审查中心、元器件管理保障中心、产品工序智能检验中心以及实物测试与试验中心,支撑计算所技术探讨研究基础数据库建设;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、大数据技术,将安全、稳定、高效的产品质量保证工作深入到设计、选型、制造、测试和试验全过程的所有的环节,将安全风险识别到位、管控到位,提升装备本质安全。
以“坐不住”的责任感抓牢“本质安全”。计算所立足源头预防,面向设计、生产、测试、试验等领域,立规则、明要求,基于历史经验开发1820条设计技术规则,构建307项CBB标准电路库;开展独立设计仿真与审查工作,建设以SI/PI/EMC仿真、热/强度仿真、经济性审查等基于规则的设计文件审查,严守设计出口;面向生产域,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改变传统的检验模式,从人工目检、自动光学检测到人工智能检测,检出率提升至99%,效率提升92%;面向测试域,通过开展基于物理特性的白盒测试和基于产品需求的黑盒测试,为产品提供从物理特性到功能性能的测试有效性、覆盖率保障。
后续,计算所将坚决贯彻落实习的重要讲话、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回信精神,锚定建设现代航空工业体系任务目标,持续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,全面加强本质安全设计,为建设世界一流航空高科技产业集团贡献计算所力量。